阅读不能像海绵吸水,要理解也要会批判

时间:01-27 编辑:佚名 手机版

【23xiu.com - 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阅读这件事儿,依我拙见,最起码得做到两步,第一理解,透彻地理解,第二批判,客观地评判,而且必须先理解后批判,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就没有批判权。

这就是为什么在和孩子一起阅读时,我特别注重精确理解,理解作者,理解语言,提醒孩子做不到理解不应妄下断言。但理解只是第一步,随后的批判同样必需,而甚至更重要,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全民皆可发文皆可被读”的时代。

而现实是,我们太多人,不只孩子,会理解但不会批判。批判阅读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并非先天而生,需要后天训练而成。

因此,这篇文章我想重点谈谈如何操练批判性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实践批判思考,在阅读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近接连猛读许多书,对于阅读这件事也有点感触,尤其是阅读的态度。我们该以何种心态阅读呢,是放低自我的谦卑模式,还是看低作者的挑刺模式,还是不带成见的客观模式?

以前的我,看书异常谦卑,尤其是所谓的经典大作,开卷之前都是恭恭敬敬,满怀敬畏。而现在的我再看那时的我,总觉似乎谦虚过头略显奴卑。对于读到的东西,我好像更应该稍微“挑刺”点儿,最起码也要客观点儿。这里我说可以“挑刺”,是因为很多读者在读书时,都是秉着“作者是对的,我要擦眼拜读”的心态,而往往忽略了其实作者的很多观点或论证可能需要商榷有待证实。

我要在此警醒大家:如果你在阅读中有感“哇,这个作者怎么这么厉害,说的太对了,简直就是真理”,如果你发现自己正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该作者的观点,那么你就得小心啦,因为往往要么是观点要么是你可能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毕竟,真知难遇,灼见少见。绝对的真理凤毛麟角,怎会如此轻易就被你撞见,哈哈。

微信时代,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轻轻松松随时随地发表个人想法,大家也乐此不疲,点点屏幕,观点就传播了,太容易了,以致于我们往往过于轻率,很多想法观点都是考虑欠周,有待商榷。形形色色的观点扑面而来,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明心亮眼,明辨是非?

我建议大家在阅读中要学会批判,理解后的批判。理解是前提,之后保持批判态度。

“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即“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

批判性思维起源于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

真正意义上的批判阅读,在我看来,需要我们客观判断,不盲从盲信,要做到保留着开放,批判着接受。

开放和接受,就是要对不同的意见采取宽容的态度,避免个人偏见。对所有知识要保持激情和好奇,尝试去学习和理解。对待他人观点要保持开放。即使其观点与自己既有观点不符,与自己信念相悖,或影响自身利益,也要始终抱着真诚和客观的态度。

保留和批判,则要求我们同时更要做到有所保留,要审慎地作出判断。警觉看待他人观点,避免过于绝对。而且事实是,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大多数的言论或观点,其结论或证据都不够强大,只要仔细推敲,都是值得质疑的。

总之,要自知并他知,苏格拉底就说过:“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时刻提醒自己:我可能不知,即使知,也很可能是错的。然后对于他人也得避免偏听偏信。

不能单纯地像海绵样全盘吸收阅读的内容,需要自己掌握主动权,选择哪里要相信以及哪里该忽略,合理取舍,与知识积极互动,淘金般寻找真理并且吸收精髓。

那么,深入到具体操作层面,阅读中可做如下尝试:

首先,时刻提醒自己:我要保持开放态度,不带成见,努力理解并尊重作者以及他要说的内容,但我更要知道,作者有其必然局限性,所以我将读到的东西未必是真理,极有可能漏洞百出,我要时刻警醒,以免被误导或洗脑。

整个阅读过程中都应保持着一种“保留着开放,批判着接受”的态度。

其次,贯穿阅读过程,都应:

1、真正理解作者及其语言。

2、始终通过自问去批判思考。时不时地按个暂停键,跳出去,尝试以旁观者的心态客观审视自己以及阅读内容。

这第二是本文重点,因为它最为重要也最具操作性。

在阅读中自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自问不仅可以刺激我们检查理解和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时刻自问,敲敲警钟,我们可以提醒自己勿忘“自我”,主动思考,客观评价,避免被牵着鼻子走,甚至误入歧途。

具体有两类问题可以自问:

首先,自问以检查理解和加深理解,比如:

  • 我有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和他要说的东西?

  • 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是什么?

作者写文章往往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即论点,它是所有讨论的围绕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而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要真正理解,我们首先必须搞清这三者。

而在理解前提下,我们更需要多问是否有无?如,作者陈述是否可信?推理是否严谨?逻辑是否缜密?论证是否有力?是否妄下断言?对于作者的每个论证我们都应该保持质疑态度。

在阅读中,可以提出下述问题:

1、作者的推理有无谬误?

他的推理是否合理?推理和结论有无关系?是否把观点建立在一个未经证实的前提之上?有无偷换概念?有无歪曲对方观点?有无诉诸读者感情或进行道德绑架?

常见推理谬误,大家可以参阅。其中有一种“诉诸公众谬误”,就是默认大部分人的观点就是有道理的正确观点,这个比较常见,读者稍为留意,就能发现。

2、作者的证据是否有力?

常见的证据有作者直觉,个人经历,个人观察,专家意见,研究报告等等,但都不一定可靠,都得批判着接收。凡是人的意见,专家与否,都得慎重对待,因为它都是在一系列价值观、偏见、态度作用下的产物,很难客观。

再比如研究报告,且不论报告质量本身有高有低,研究人员自身有其局限,而且研究的“事实”往往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对于作者给出的证据,读者都得谨慎接收。

3、作者的假设有无漏洞?

假设就是作者认为理所当然故没有明说的内容。那我们就得问自己,作者的理所当然事实真如此么?

4、作者的数据有无欺骗?

统计数据可能而且经常骗人。因此要探究数据是否完整,是否带有偏见,有无以偏概全,并深究数据的来源以及来源是否可靠,尤其是遇到偏于极端的数据。

以及:

5、作者有无忽略或刻意省略某些重要信息?

6、论证中所指的“事实”的来源是什么?来源是否可靠?

7、反对的人会提供什么样的理由?

8、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怎样的论证?

上面只是列举一二,我们阅读中还可以提出很多类似问题。重点是,批判不能断,思考不能停。既能开放又得保留,既要批判也会接受。

微信时代,批判阅读尤为关键,它可以助你识良莠,辨真伪,出真知。如果能在阅读中经常操练上面的八种问题,或许你能读出更多东西,也读得更有味道,阅读也会对你更有裨益。建议大家付诸实践。

 

【猜你喜欢】

1、小小银球飞起来_700字

2、大灰_650字

3、给——战争中的伙伴们_800字

4、一步、一步、又一步_650字

5、长大_750字

6、去成都欢乐谷_750字

7、第一次坐飞机_750字

8、谢谢有你在_700字

9、小行为,大道德——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感_800字

10、一滴小水滴的价值_800字

12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