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 - 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掌握知识已经不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我们为生存而做的很多工作,将会慢慢地被智能化的科技所取代,但是,心灵的成长、精神的成长和灵魂的升华,依旧是教育关注的重点。我觉得这才是真教育。”
文 | 翟小宁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未来人才,要面向未来,懂得大爱
在今年的开学典礼上,我给同学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里,有一个人大附中的学生考上了耶鲁大学,他在人大附中上学时是一个社团的团长,从事爱心公益活动。到了耶鲁大学后,继续进行慈善事业。他到非洲难民营去考察,在非洲创办一所难民学校,并且设计难民学校的课程。
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希望在学生中间弘扬一种大爱精神。不管是什么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都应该具备责任感和大爱精神。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这种精神应该是学生们心中最基本的底色。
另外一个故事:一个人大附中的毕业生考入北京大学,加入了骑行社。在活动中他发现,人们使用自行车很不方便。于是他有了一个新的创意——共享单车。现在我们在街上看到的共享单车“小黄车”,就是这个同学发明的。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同学们,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我们要不断地涌现出新的创意、新的创新,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不管是发展到什么程度,学生都应该拥有社会的责任感和大爱精神,具备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的技能。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脊梁,人文和科技相交融的跨界创新型人才。
未来教育最关键点就在于培养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现在各国都将重点放在这上面,提出了很多理论,比如美国21世纪技能,欧盟终身学习核心素养、芬兰的核心素养等。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也比较重视,中国所提出的核心素养也带有一些中国的特色。(注: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
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我们要培养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国领军人才。他们应该适应科技革命的发展,应该在全球化背景下拥有国际视野,应该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为中国的崛起而努力!
但是无论怎样讨论未来教育,有些基础和根本还是不会变的。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提倡尊重生命,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并与社会共同承担发展可持续未来的责任。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不会变。
未来科技,让教育更智慧
我们谈现在的教育和未来教育,都离不开高科技。高科技确实给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比如陈正拜先生创建的云校园,现在有4.1万所学校都在使用他们的教育资源和平台。如果没有高科技,这是不可想象的。云教育和互联网+的教育,给教育带来了巨大变化。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回避互联网+的教育形态,它已经渗透到了从教学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就在前几天,我在学校接待了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老师,他来我们学校听了一位老师的课。这位老师教数学,我问他如何教学,他说需要数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这堂课得到了加拿大同行的高度认同。
新型技术也迅速渗透到教育领域,对教育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认为,可能一年之内,创客空间、在线学习等学习模式的影响力不断地增强(注:创客空间是一个实体空间,在这里的人们有相同的兴趣,一般是在科学、技术、数码或电子艺术,人们可以定期聚会、合作甚至一起创业),教育行业将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两到三年内,机器人、虚拟现实的影响力将会不断增强;
四到五年,乃至稍微长一点的时间,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将和教育密切相关。科技发展的速度很快,有时候我们觉得再怎么想象都很难适应高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创客空间这样一种学习状态已经出现。未来,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会越来越多,例如,目前已经出现的与机器人相关的学习形态,虚拟现实的学习状态,还有人工智能的学习状态等等。将来的课堂也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大家都在学;将来的教学不分师生,老师和学生会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真正做到了能者为师、道者为师。
未来教育必然是架构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拥有全新的教育文化、理念、模式以及教学环境、内容和方法。在科技引领的时代背景下,未来教育可能是更具有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特征。
但是互联网+教育无法替代或者完全替代教师以及学校的作用。技术在教育教学的某些环节上具有优势,比如它可以对标准化流程进行优化。但是我们的教育是要向学生推送生命的气息。互联网是个作为技术手段,也同样应该向学生推送生命的气息。最直接、最温暖的方式,还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在这一方面,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永远不可或缺。技术进入教育的目的绝不是塑造一个统一、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优势,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未来学校,基于线上和线下的学习共同体
对于未来的学校,我们可以从教学环境与课堂、课程体系与评价、教师与生活、组织与管理几个方面来考量。
我在学校里特别喜欢跟年轻老师交流,因为我从他们身上能学到很多。我曾经问过他们: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未来学习的特点。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回答。一位老师说,可能是基于线上和线下的学习共同体。我觉得他这个说法很有道理。
未来学校可能变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老师与学生利用线上平台和线下交流来相互学习。学校一定会存在,但形态肯定会变化,现在有些方面已经发生变化了。
教学环境与课堂
在未来,不只有学校教育,还会有家庭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等等,人人都是学习者。在这种大背景下,教学环境会出现空间整合。信息技术将对教育环境的整合发挥更大作用。基于虚拟现实的全新课堂环境、在线视频辅助教学、基于体感交互的学习形式都会出现。
从课堂来说,未来的课堂是跨学科整合的,学生更多是在项目实践中实现深度学习。反转课堂就是很好的例子。反转课堂的形式是表象,其实质在于深度自学。在课堂之外,学生把能够自学到的东西自行消化吸收,而真正的课堂学习时间则留给需要深度研讨、深度研究、深度探索的内容。
未来教育要要思考哪些是学生自学可以得到的,就想办法让学自学,哪些是需要大家在智慧的共享和碰撞中深度探索的,就带到课堂和学习空间来。
课程体系与评价
我们的课堂体系也会发生巨大变化。总的来说,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框架,将会更加鲜明。教师假如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会落伍;学校假如不以学习者为中心,学校会落伍。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评价将在学校产生巨大影响。尽管大数据时代为教育教学提供很多便利和机遇,但是不要忘记大数据是双刃剑。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它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数据,给教师提供学生发展的参考数据,给学校的发展提供的参考数据。
但是不要利用大数据评价和预测学生的能力,把学生进一步地捆死,这是很可怕的。学生应该是自由的,他的学习空间应该是自由的,他的心态也应该是自由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更多地注重发展性的评价、鼓励性的评价,给学生留有自由的空间。
教师与生活
教师的角色会有巨大转变,这些曾经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有可能会在未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知识经济是天然的范围经济,互联网极大地提升了交易的范围,降低了交易的成本,放大了个人的能力。
因而,一大批网红教师、独立教师将会出现。他们通过互联网式的产品或应用,影响到千家万户,这是此前的时代难以想象的。我们对教师的管理理念也应该发生变化。未来优秀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变成了弱连接的弱关系,控制性的管理将来不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组织与管理
在组织与管理方面,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有句话我比较欣赏:组织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善意,而不是控制。对于未来的学校,这句话同样适用。校园将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
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灵活的教学安排,摆脱固定的课程结构,打破现有的学制,加强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富有选择、富有个性的精准教育。
面对这样一个战略版图,应该实施的是人才驱动战略。这也意味着,未来学校的核心应该是教师,对教师的管理应该是激发善意的管理。
关注心灵,才是真教育
总体来说,我认为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必将发生更大的变化。面对互联网时代中的教育,我们应该从两方面看待。云教育、人工智能、互联网,将会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颠覆式的,其影响力甚至会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这是一个方面。
从另一个方面讲,教育的本质是亘古不变的。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手段,不管在什么时候,教育都应该是关注生命,关注心灵,关注精神。
所以,教育要注重道德和智慧,教育要向人推送生命的气息,教育要提升人心灵的境界。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掌握知识已经不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也许随着人类的发展,我们为生存而做的很多工作,将会慢慢地被智能化的科技所取代,但是,心灵的成长、精神的成长和灵魂的升华,这些依旧是教育关注的重点。我觉得这才是真教育。
讲者:翟小宁
编辑:王晓霞
实习生:周继凤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