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精选

时间:11-21 编辑:佚名 手机版

【23xiu.com - 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郭永怀与钱伟长一起创办了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并成为中科大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23名科技工作者颁发了每枚由515克纯金制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被追授“两弹一星元勋奖章”的7名功臣中,有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名字——郭永怀。这颗科技之星不幸过早陨落,他的功绩和优秀品格却让后人永远怀念。

  报国之心关不住

  1941年5月,郭永怀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指导下研究空气动力学。不久,他又与钱学森合作写出震惊世界的重要数论论文,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从此,郭永怀名声大振,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三个著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

  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的郭永怀受聘到康奈尔大学任教,他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突破音障、实现超音速飞行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凭着他的研究成果和业务能力,想到美国任何一家科研单位工作都是没问题的。然而,他在回答美国有关部门提出的“为什么要到美国来?”这一问题时,他说:到美国来,是为了将来回去报效祖国。为此,他不能进入美国与国防尖端技术有关的实验室去工作,而他自己也有意不去和那些“敏感部门”打交道,免得将来给自己的回国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日内瓦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不久,美国政府取消了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

  郭永怀的老伴李佩教授回忆说:“禁令一取消,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盘算着回国。那时美国的许多朋友、包括已经加入美籍的华人朋友都劝他,为什么总是挂记着那个贫穷的家园呢?不劝倒罢,劝的人越多,老郭越来火。他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

  何去何从?郭永怀选择了祖国的需要。为了避免美国当局节外生枝制造麻烦,他把十几年来写成的没有公开发表过的书稿,一叠一叠地丢进火里烧成灰烬,学生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李佩也感到非常可惜,便劝阻说:“何必烧掉?留下回国还有用。”郭永怀说:“省得他们再找麻烦,这些东西都装在了我脑子里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美方无法扣下。”

  1956年9月30日,郭永怀、李佩等科学家到达罗湖边防站,他们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郭永怀回到北京后,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不久,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郭永怀,问他有什么要求,郭永怀焦急地说道:“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之后,郭永怀便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高超空气动力学、爆炸力学、电磁流体力学、飞行力学和固体力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之中。

  在我国“两弹”发展的关键时刻,钱学森再一次向党中央推荐了郭永怀。

  在党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后,由105位科学家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科研群体。郭永怀当时担任九院副院长,主管力学部分,并负责武器化的设计指导。1963年,他随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在艰苦的条件下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动力难题,被戏称为核研究领域的“三尊大菩萨”之一。

  在郭永怀的倡议和积极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规划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

  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动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对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的研究试验中,他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他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爆法为主攻研究方向”。为确立核装置的结构设计,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了最佳方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一方案不仅为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投爆所采用,而且为整个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投爆一直沿用。

  以命护文

  1968年12月4日,在研制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于是就让人抓紧时间联系飞机。然后,他匆忙从研制基地赶往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

  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平衡,偏离了降落的跑道,歪歪斜斜地向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一头扎了下去。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机前舱碎裂,紧接着,火焰冲天而起……

  前来迎接郭永怀的人们从惊骇中清醒过来后,急忙向出事现场飞奔过去。找到郭永怀的遗体时,只见他常穿的那件夹克服已被烧焦了大半,而他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完整无损地夹在他俩胸前……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来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

  中央领导震惊了,整个科技界震惊了!周恩来得知郭永怀牺牲的消息,顿时流下了眼泪。钱学森更是伤感不已地叹息:“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

  【2】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

  1961年秋我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旋即被分配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任教。报到后被告知,化学物理系的系主任是著名科学家郭永怀。我将担任一门叫做物理力学课程的辅导工作,该课程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讲授。对于我这样一名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来说,能够在如此有造诣有名望的人领导的系里工作,并给一位驰名中外的科学家当助教,那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真是太幸运了。

  不知什么原因,我们化学物理的同事似乎极少,甚至从没有使用过郭主任、郭永怀主任的称呼,也未使用过钱教授、钱学森教授的称呼,而是沿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同事们的习惯,称他们为郭所长和钱所长。这是否因“全院办校,所系结合”而衍生出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得而知。

  记得大约在1962年,一次我去力学所钱所长办公室汇报学生学习情况,其中说到五八级同学对物理力学课都很重视,但前段时间由于课程多,时间紧,复习时间较少,目前此问题已经解决了,因为停掉了一门同时开设的流体力学课。说到这里,钱所长站了起来,面有愠色:“流体力学给停了?谁干的!”“我定的。”一个柔和的声音。说话的是一位和颜悦色的绅士——我们的系主任郭所长。他因正从门前经过,听钱所长这么一问,便进来解释:“因为五八级学生反映课程负担太重,所以我把流体力学暂时停掉。如果需要,以后我们再给补上,你看行不?”……“唔。”钱所长便没再说什么。这是我同郭所长的第一次“零距离接触”。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此后的接触中,印象依旧。

  文革以前的那些岁月,力学所物理力学研究室每周六下午都有学术活动,我也有幸参加。钱所长对此十分重视,每场必到。记得有一次讨论到波动力学中的WKB近似,钱所长意味深长且不无自豪地告诉我们说:WKB近似适用于普朗克常数趋于零的情形。WKB代表三个人,是他们发展了这一方法,故有此命名。另有一种方法正好适用於与此相反的情形,也是以三个人的三个字母来命名,其中最后一个字母是K——那就是郭永怀。钱所长讲的这些话和他讲话时的神态,让我这个年轻晚辈再一次着实感受到了郭永怀这个名字的份量。

  1963年,钱所长以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教授的名义招收一名物理力学专业研究生。我有幸被选中。借此机缘,认识了郭所长的贤夫人李佩老师。当时她给校本部首批研究生上英语课,我是她的学生之一,李佩老师的敬业精神,语言水准,教学风范没得说,都是一流的。她那翩翩风度,得体衣着,由衷的言谈和优雅的举止,更具有一种征服力量,让人在教室里不仅增益知识,提升能力,同时也接受着美的熏陶。有道是命运弄人。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女士,偏偏在那个史无前例的时代被诬陷为“美国特务”。对此我觉得很荒唐,很残忍,很可笑,很无耻但并不惊讶。因为当时我已经有了一种感悟:在我们这个社会,但凡大家都喜欢一个人,那么那个人离倒霉就不远了。试想,当时众多大人物都难逃的厄运,一个弱女子何以幸免!事实表明,李佩不是什么美国特务,她是一个好人,一个大好人,一个一生都热心于教育事业,热心于服务社会的人。我想,最了解李佩老师的莫过于我们敬爱的郭永怀所长。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妻子不是特务。然而正是当明知自己的伴侣遭受诬陷和迫害的情况下,郭所长却仍然频繁地往来于基地和北京之间,为我国国防建设呕心沥血,奋力拼搏。这需要多么高尚的精神,多么坚强的毅力,又要忍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和煎熬。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郭永怀所长在一次空难中与世长辞。究竟是不幸,还是得到了解脱?

  若干年后,我从李佩老师那里听到了一些关于郭所长的故事。例如在政治活动特别多的五六十年代,一次郭所长被组织上安排到天安门去发言。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项多么难得而光荣的任务,可郭所长却不这么认为,他对夫人说:“这种活动让我这样的人去讲话,没有必要吧。”夫人说:“不去怕是不好吧。”经过李佩老师的开导,这才去参加了。发言稿还是由李佩老师给代劳起草的。由此可见,郭所长在自己从事的科学技术领域中堪称精通、多才。然而在政治领域,特别是阶级斗争这个行当却是相当陌生的门外汉。我想他至死也难以领会“与人奋斗”的那种乐趣,更别说“其乐无穷”了。

  多年来在我国科学技术界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那就是大家对于那些善长与人奋斗的同行总有所保留,有一种敬而远之的心态,反之,对于那些在科学技术工作中勤勤恳恳,刻苦钻研,孜孜以求者则充满好感,对于其中有成就者更是钦佩景仰之至。不用说,在大家心目中,郭永怀绝对属于值得钦佩,值得景仰,值得永远怀念的那种人。

  【3】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

  今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鹿明做客“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访谈节目时说,中国科大排演的音乐剧《爱在天际》,以郭永怀先生和他夫人李佩一家的亲情为切入点,真实地讲述了郭永怀先生从回国、育人、从事“两弹一星”研制到壮烈牺牲这样一个故事,深情地再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科学大师的大爱情怀和强国梦想。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是由中国科协发起的科学家主题宣传活动,旨在通过师生演校友、师弟演学长的方式,广泛宣传把自身事业追求和人生价值追求同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报效祖国为最高荣耀、在创造一流科技业绩中书写人生辉煌的科学大师,塑造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引导广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宏伟事业中来。

  “通过对郭永怀基地工作人员和他工作的中科院力学所的一些老人的走访,我们知道郭先生平时话语不多,走路的时候总是迈着大步,略略低着头像在思考什么问题。所以,我们觉得如果用话剧来表达的话,可能不能特别准确地来反映郭先生,后来我们选择用音乐剧,用爱这一点来切入。”鹿明说。

  中国科大多位首任系主任都是科技大师,为什么要选郭永怀?“因为郭永怀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里面唯一的一位烈士,他从青海实验基地回北京,有一个数据要向中央汇报,从兰州坐飞机往北京上空飞的时候,在离北京上空400米的高空飞机发生事故,他没有想到自己,没有想到家人,唯一的本能的就是把原子弹的机密文件紧紧地贴在胸口,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这个事情太打动人了。”鹿明说,郭先生1968年牺牲,那时是“文革”初期,所以郭先生的事迹不像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那样众所周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郭先生和他的夫人李佩的事迹向大家传扬。

  鹿明表示,非常想利用这个机会,向教育部和管教材的部门呼吁,把科学大师们的事迹写进教科书,让孩子从小知道共和国的脊梁、民族的英雄是他们。

 

【猜你喜欢】

1、小小银球飞起来_700字

2、大灰_650字

3、给——战争中的伙伴们_800字

4、一步、一步、又一步_650字

5、长大_750字

6、去成都欢乐谷_750字

7、第一次坐飞机_750字

8、谢谢有你在_700字

9、小行为,大道德——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感_800字

10、一滴小水滴的价值_800字

12

写作频道Hot C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