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二十三:《“不要跟大人们一般见识”》

时间:11-21 编辑:佚名 手机版

【23xiu.com - 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不要跟大人们一般见识”》

----谈絮叨未必有教益

中学生凑在一起,常常这样诉说他们的烦恼:“我最烦爸爸妈妈絮絮叨叨!”话一出口,立即引起共鸣。

有的说:“只要回到家里,家长一见面就唠叨开了: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成天家叮嘱来叮嘱去,好像我还是小孩子,什么也不懂!那些话,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了,我都背下来了。真烦人!”

有的说:“除非你不出错儿,稍微出一点点错儿,你就得伸着脖子挨训,爸爸训完了妈妈训,轮番‘轰炸’。也不管什么地点、场合、时间,有没有外人在场,只要抓住机会就唠叨个没完。真烦死了!”

最后,有人总结说:“得啦,得啦!不要跟大人们一般见识。”

说实在的,家长这样做都是出于好心,希望孩子的成长道路平安顺利。可孩子们的反映却是这样,这不能不引起家长们反省。

中国有许多做父母的好数落孩子,其中以中学生家长为甚。说服教育的目的是要孩子们听,按照家长的教诲去做。如果孩子们听不进去,这不能全怪孩子,恐怕做父母的该考虑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讲究点教育艺术。

一、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

常言说:射箭要看靶子,写文章要看读者,讲话要看听众。就是说,要“有的放矢”。“无的放矢”,乱射一通,不仅射不中靶子,弄不好还会误伤别人。

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他们才会听,才能听得进去。如果完全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没有针对性,你说的再多,再有逻辑性、说服力,孩子也会无动于衷,很可能还会引起反感。特别是对中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什么都懂,往往极力排斥家长无端的训诫。这就要求家长要特别的谨慎。

要做到有针对性,必须首先了解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孩子内心变得复杂起来,不大轻易将内心秘密表露出来,有了“隐私”,这就是所谓“闭锁性”的特点。在同学之间,他们可以毫无保留地表露思想,无话不谈;而对家长、老师,不见得什么都说,往往有所保留。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上中学的孩子和小学生大不一样。

小学生的书包、文具盒等常常是随便摆放,不忌讳家长翻看;上了中学情况就不同了:自己的抽屉总爱加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让人看到。其实里边并没有什么要紧的或保密的东西。小学生即使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也希望和爸爸妈妈一起睡觉;中学生则往往把自己独立使用的房间门插上,父母要进他的房间还要求先敲门求得同意,等等。这些变化,做父母的应该注意到。

要了解中学生,一般不要像对待小孩子那样“盘查”、“审问”,平时多和他们聊天,就像对待同事那样,把他们当成“讨论问题的对手”,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他们就有可能无顾虑地表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另外,对于孩子表露出来的、你不大赞成的思想,也不要当即进行评论或批评,最好先引导他自己进行评价,以后遇到适当的时机再评价效果会更好。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思想,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服教育,避免一般化的空泛地说教,就容易打动他们的心。

二、善于选择适当的“教育机会”。

所谓“教育机会”,就是指孩子接受教育的良好条件。这个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就是孩子当时有接受教育的要求和需要。比如,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难题,需要帮助;有想不通的问题,需要解释;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需要得到鼓励;孩子做了好事,需要给予肯定;与同学交往出现了麻烦,需要帮助出主意;遭受了挫折,需要安抚,等等。这都是教育机会。

所谓外部条件,即有进行某方面教育的有利的环境和可能性。比如,孩子正在从事某种活动,或遇到了某种特殊的情境,适于进行相应的教育。唐朝皇帝李世民曾经谈到过他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教育太子的做法,他称之为“遇物则诲”。在太子吃饭时,就给太子讲种庄稼如何不容易,告诉他知道了“稼穑”之不易,就不会饿肚子;在太子骑马时,就说马应当有劳有逸,告诉他懂得这个道理,就总会有马骑;在太子在大树下乘凉时,就说锯木头只有依照绳墨才能锯直,做皇帝只有听从大臣的进谏才能圣明;在太子乘船时,就说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给掀翻,他还比喻说老百性就像是水,皇帝就像是船,可以拥戴你,也可能推翻你。唐太宗是封建皇帝,对太子进行的是“安民”、“治国”之道,他的教育方式方法值得效法。他所说的“遇物则诲”,可以说是“寓教于物”、“寓教于境”,此时此刻进行此种教育,与当时的情境相吻合,不显得生硬、突兀,效果会很好。

在孩子有某种需要或要求时,家长选择或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教育情境进行说服教育,要比随心所欲地说教效果好得多。

三、“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这是我国清朝教育家颜元所说的一句话,是非常深刻的教育“典故”。意思是说数落孩子十个过错,不如表扬、奖励孩子的一个长处、优点或进步,教育效果更好。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上了中学了,事情做对了理所应当,用不着像对小孩子那样还要表扬、奖励。而有缺点、错误,就应当给予严厉的批评,要不然他们记不住,不接受教训。特别是对平时表现本来就不大好的孩子,家长一见气就不打一处来,只看得见缺点、错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大作文章。

家长对孩子要求严、要求高,可以理解。但要求严格不等于总是批评、训斥,要求高也不能看不到他们的优点、长处或进步。要知道,表扬、奖励、肯定就是认可,是一种强化,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也体现严格。家长尽可能多的发现孩子的进步、长处、优点,及时加以表扬、奖励、肯定,使之受到鼓舞,增强自尊、自信,发扬长处,巩固优点,希望有更大的进步。

家长必须明白,希望孩子好没错,但“恨铁不成钢”是没有用处的。只是抓住孩子的缺点、短处、错误不放,总是批评、训斥,孩子很容易失去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批评、训斥听得多了,就会不以为然,就是有缺点、短处、错误也不以为耻。要是给你来个“破罐破摔”、“死猪不怕开水汤”,谁也没辄。

做父母的是教育者。教育者要力戒感情用事,要理智行事。尽管对孩子有不满意之处,应该极力克制自己无益的感情冲动,不要总是抱怨、批评、数落、训斥,而应当多从正面加以引导。“奖子一长”,要比“数子十过”效果好得多。

四、批评教育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环境。

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要及时,不能延误。不“趁热打铁”,事过境迁,可能会“坐失良机”。但也要注意批评教育的时间、地点、场合和环境。比如,许多家长好在饭桌边数落孩子。人的消化功能和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情绪不好,消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吃饭时批评孩子,违背饮食卫生的要求。家里来客人时,不要批评孩子。有什么问题和不满,等客人走了以后再说也不迟。当客人的面批评孩子,一是显得对客人不尊重,往往使客人感到难堪;当外人的面批评孩子,有伤孩子的自尊心,会引起反感。走亲、访友、在马路上,孩子有错也不要轻易批评、指责,应当回家之后再说。在公共场合,大庭广众之中,让孩子当众出丑,下不了台,家长会丧失教育的主动权。

当然,在有的情况下,不宜立即批评。比如,在孩子的情绪非常激动时,就要等一等,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利用时间的帮助,也许效果更好一些。

五、批评要留有余地。

孩子有缺点不指出,就是默许;有错误不批评,就是姑息,会越发展得严重。但是,批评不能过头,不能没完没了。要恰如其分,适可而止,还要分别情况区别对待。比如,缺点是一般性还是严重的,犯错误是有意还是无意,是恶习还是偶发,是品德问题还是一般差错等等。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只要发现缺点和错误,就劈头盖脸地训斥,并且无限上纲。那样,就会把孩子推到绝路上去。

在批评孩子时,还要注意孩子的态度。如对缺点和错误有了一定的认识,就不要没完没了地批评,要适可而止,给孩子留有一定的余地,让孩子自己去反省。这样做,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相信他们自己能够认清危害,行动上能够改正,这本身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如孩子犯了错误以后,已感到内疚,或已有自我悔恨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还应当给予宽容、谅解,不予批评。这样,会使孩子感动,驱使孩子自觉地改正错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这就是“有理、有利、有节”。“恩威并济”、“宽严得体”,孩子必会悦服。

六、教育方式方法应当多样化。

批评教育,不见得非得是长篇大套。应言简意赅,简单明了,力禁罗哩罗嗦。因为孩子犯错误,不见得是不懂得是非善恶,常常是由于缺乏经验或激情之下的冲动所致。在一定情况下,家长随时给孩子以暗示、提醒、提示,如只用一个眼神、手势、动作,孩子就可以明白的事或道理,没有必要再去费口舌罗嗦。

古人说:“教亦多术”。教育孩子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或“绝招”,采取单一的教育方式方法,很容易使人厌烦。家长应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恰当地选择、灵活地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方法。经常变换教育方式方法,孩子就不会感到絮叨了。

 

【猜你喜欢】

1、小小银球飞起来_700字

2、大灰_650字

3、给——战争中的伙伴们_800字

4、一步、一步、又一步_650字

5、长大_750字

6、去成都欢乐谷_750字

7、第一次坐飞机_750字

8、谢谢有你在_700字

9、小行为,大道德——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感_800字

10、一滴小水滴的价值_800字

12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