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 - 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最近两天,一篇名为《做全职妈妈是没追求的人生》的文章在朋友圈里转得很凶,该文直截了当地亮出一杆旗,说“为那些为了全身投入育儿放弃职业的女性感到惋惜”,为何惋惜?原因有二:
其一,决心做全职妈妈的女性要做好心理准备,在宴会上没人会和你讲话,因为你没有职业,没有社会身份,只有单一世界里的单一经验。哺育孩子的艰辛人人都有,但成为话题和谈资就会被视为有病;
其二,如果妈妈与孩子都想互相不做彼此的吞噬者,一位女性必须工作,必须在家庭之外还扮演其他角色。
并且附上了这么一句话,“女性首先将自己视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再去保障婴儿。”
该文读下来,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其对“全职妈妈”的认知有着太多太多偏见,它煽情式的语言或许让不少妈妈深以为然,但是,我想说,“没有追求”这个锅,全职妈妈们不背。
全职妈妈正成为一种时髦的选择
首先,“全职妈妈”早已不是一个苦哈哈的无奈之举,相反,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高知女性的主动选择。
当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著书立说,要求女性不要轻易为家庭和孩子牺牲事业时,美国范德堡大学法律和经济学教授Joni Hersch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
她从2003年至今,调查了超过10万个获得了大学学位的女性,发现:其中接受了哈佛、普林斯顿等一流大学教育的妈妈,将近30%当了全职妈妈,将近38%是兼职,或者就近社区工作,剩下的仅有32%是在全职工作。而那些拿了MBA学位的妈妈,全职工作的也只有35%。
相比之下,普通大学毕业的妈妈们,有将近66%是在全职工作。
美国波士顿Suffolk 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薛涌博士曾说,常青藤正在掀起一股“主妇潮”,这并非心血来潮地赶时髦,而是源于深刻的社会和家庭根源:
“能上常青藤的女性,往往得益于成功的家教。这种家教,又往往建筑在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的无私投入上。等这些女孩子读了大学,回首自己在学业上的成功,自然会认识到母亲的角色是多么重要。她们越是注重教育的价值,就越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乃至不放心把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外包给学校。”
所以,当你为“全身投入育儿放弃职业的女性感到惋惜”时,人家说不定也在为“被职业束缚无法专注履行教育责任的女性感到惋惜”。
当全职妈妈不仅不浪费
还收获换角度看世界的机会
再者说了,全职妈妈从来都不只有“单一世界里的单一经验”,相反,优秀的全职妈妈往往能把孩子的每一面都当成自己的一扇窗,打开另一个世界。
比如少年商学院英国专栏作者李爽博士,她一家定居伦敦15年,两个女儿目前就读于英国顶级私立女校,她第一次当全职妈妈,是刚怀上大女儿时,当时,她买来育儿百科,天天照本宣科,养到半岁多能走能跑,又有保姆当下手,开始闲得发慌,重返职场。
坚持不到4个月,她发现自己总是加班到不能回家看孩子,赶紧辞了职。折腾来,折腾去,她终于发现,自己此前之所以“闲得发慌”,是因为对“全职妈妈”这个概念没有任何规划,于是,她找来幼教老师,来家里上班,一对一教大女儿,自己也跟着老师学;她开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享受和女儿们在车上的聊天,汲取孩子们的新鲜观点;从校内到校外,学习的资料到休闲活动的选择,她学习用互联网选择更适合孩子的课程项目……
于她而言,做全职妈妈,不但不是一种浪费,而是难得的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机会。当学校的音乐总监,给她发来四五个附件,介绍如何帮助女儿备考音乐奖学金、平时如何支持练习到考试时的心态、各学校音乐的奖学金概况、本校给予的额外支持……她看得津津有味;当女儿在英国和欧洲比赛,得去英国击剑协会和欧洲击剑协会网站了解赛事安排、排名标准……她也觉得受益匪浅。
更多全职妈妈
把自己经营得有声有色
对“全职妈妈”这四个字的偏见,还源于对“失去独立人格”的恐慌——妈妈把全副身心依托于孩子身上,而不关注自己的内在成长,这从《做全职妈妈是没追求的人生》一文对“全职妈妈”的描述可见一斑:
“对孩子事无巨细的关照提醒,风风火火来去行走,声音举止特意要引人注目,就像在提醒人们:看啊,我有孩子,我是妈妈!……乱糟糟短发,运动便装,粗糙得一塌糊涂。”
但我们想说,全职后把自己经营得有声有色的妈妈,一点也不比上面这段文字所描绘的妈妈少。
她们的手机相册里,有孩子无数大头照,记录着每一个成长瞬间,但她们的行程里,也有和孩子无关的时候,在户外支支帐篷,在公园散散步,看剧,和朋友侃大山……这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从家庭、孩子的频道转换出来,跳一场操、画一幅画,烤一个蛋糕……
她们关注孩子的兴趣发展,但更注重和孩子发展“共同兴趣”。比如现居英国,有一对中英混血双胞胎的华人妈妈大卫吉娜,她的丈夫和她的英国公公都非常爱车,父子俩从小就一起研究、实践怎么把各种零件组装到一起,现在每年,父子俩都去参加创意车展。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孩子后,全家买了辆可折叠式房车,游走英国,孩子还不到两岁的时候,她就带孩子去骑平衡车。
现在,“晨骑”已经是她和两个孩子每天的打开方式,不仅孩子热爱户外骑行,她自己也乐在其中。
再牛的全职妈妈
也不能替代“甩手式爸爸”
而最让人所不能接受的是,《做全职妈妈是没追求的人生》所描绘的“理想女性”的形象——她们的后备箱里装着刚囤来的尿片奶粉,随身大包里是吸奶器和冰袋,却正飞车开往城市的另一个对角去见客户;她们每隔三小时驱车回家照看婴儿一次,凌晨四点却还在赶论文,或者干脆带着婴儿出一个长途差……
并扬言——“最初的平衡一定是艰难的,但这只是身为亿万女性之一的人,必须要面对的自身处境和课题”——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问,男人们都去哪儿了?
当我们谈育儿时,任何不谈家庭分工的论调,都是耍流氓。当我们讨论“女性做全职妈妈到底可不可惜”时,最不该绕过去的,就是敦促男性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
这几年,美国一些高知家庭开始流行用企业管理项目的方法管理家庭团队。这种做法,首先把每个家庭成员类比为一个项目组,要做出一个“产品”——一个能让人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的家庭氛围,有这么几个基本的步骤:
团队建设:建立“家庭核心价值观”。什么是你们家庭成员觉得最重要的?什么是你们这个家庭坚持的东西?……这些原则性问题,列成简洁明了的家规,贴在家里最明显的地方。
互相管理:建立“早晚任务清单”。妈妈不当唠唠叨叨、不时吼叫的疯婆子,每个人都要想清楚自己要干的事情,列出来,贴在家庭事务板上,干完一项打一个勾。
明确分工:家务活不是谁的专利。在家里竖一块板,上面列清楚一家各个成员一周需要分工协作的家庭事务,成员自愿领取任务,比如谁愿意遛狗,谁愿意浇花,谁愿意洗衣服……每个成员用一个颜色的便利贴,贴在“待做栏”,谁完成了就把自己那个任务便利贴移到“完成”那栏。
有商有量:定期开家庭会议。一起评估上周计划的执行,一起制定新计划。
这些基本步骤都在保证一点:所有人都在为家庭付出(点此阅读更详细攻略)。
少年商学院专栏作者、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访问学者周颖,多年考察犹太教育后发现,犹太家庭里,全职妈妈的比例非常之高,但与此同时,犹太父母有非常明确的分工——因为在犹太的“圣经”经典里,有这样的记载:“父母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呢?父亲塑造孩子的大脑,母亲塑造孩子的灵魂。”父亲多陪伴孩子成长,这是文化,是常识。
我们分享过太多父爱之不可或缺,以及正确打开方式的文章。台湾畅销书作家李伟文就有个让人赞叹的习惯,虽然工作繁忙,他却一直坚持一个家庭活动:每周和孩子一起看至少3部电影。到今天,孩子都上初三了,他们一家还在坚持,而且不亦乐乎(我们曾分享过他整理的52部生命教育电影清单,点此查看)。
当然,不是每个父亲都有这个时间,但当个好父亲从来都是个技术活,就算忙碌,依然可以从价值观上,给孩子有益的引导。
比如华文卡内基创始人、四个孩子的爸爸黑幼龙,他有一个坚持——家里大小事,必须和孩子开会,一起决定。当时,他正考虑转换跑道,离开美国休斯飞机公司,准备回台湾到光启社,就在楼下公园的喷水池边组织了一次家庭会议,问太太及孩子们:“我想换工作到光启社,你们说好不好?”请每个人都发表意见,最小的儿子那时候才上幼儿园大班,但一样有发言权。
说实在的,那会儿孩子都小,对于父亲想要换工作一事,能表示什么意见?不过,他还是郑重其事地让他们挨个儿发表意见。多年后,他的几个孩子长大成人,回忆当年,都还记得全家曾经一起在喷水池旁开会,讨论爸爸是否换工作的话题。
有没有个人追求
和全职不全职毫无关系
一位朋友曾说,“我不怕容颜变老,但我怕的是心态衰老,而于我,折腾、挑战、尝试新鲜事物,就是让我时刻保持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对生活的热情。”这种追求,和每个人过的生活、喜欢的状态无关,关键的是,任何时候,我们都接纳现在的状态并享受其中。
职场妈妈也好,全职妈妈也好,说白了,都只为成就更好的人生。任何一种主动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平衡得了家庭和事业的就是女中豪杰,在家全职带孩子就是邋遢大妈”的论调,希望不会再有。
全职在家带孩子,可惜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