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江西清明节祭祖习俗,清明节为什么要祭祖

时间:11-24 编辑:佚名 手机版

【23xiu.com - 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扫墓、祭祖的日子。不过,在江西的清明习俗中,除了扫墓和祭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奇俗,其中既有怪异的“二次葬”,也有用面团制作成“鱼肉”供奉先祖的礼俗等,这些奇风异俗共同构成了妙趣横生且内涵丰富的江西清明节。

▲祭祖是清明节亘古不变的主题。

关键词一:茶叶茶水祭祖可追溯至魏晋

祭祖是清明节的主题,一般在清明当日或“前三后四”,人们会到祖坟和故去亲人的坟茔前,清理坟头长出的杂草,并平整土地。而在江西一些地方,流传至今的茶叶祭祖习俗则显得独特而雅致。

九江德安一带流传着祭祖拜神时敬献一碗茶汤的风俗。人们认为,敬神后的茶能够消除病痛,保佑人健康。清明节敬奉祖宗的牌位,或祭扫祖宗坟墓时,除了摆放各种祭品之外,还要斟上一杯茶,且往往要选用最好的茶叶。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悦认为,以茶祭祀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据其介绍,清明祭扫期间,有些人会在故人坟前洒上一些茶叶,以表示先人的恩情如茶叶的清香存于后人心中。这种用清茶祭奉祖宗的习俗,除了江西,在广东地区也很盛行。

关键词二:食贡面团制成“鱼肉”供奉先人

与茶叶祭祀有着异曲同工之效的,是在赣县流传的用面团制作成“鱼肉”祭祀先人的习俗。制成的祭品名叫“食贡”,与一些地方大鱼大肉祭祀的铺张相比,食贡以其“素”而显得与众不同。

用面团制作成的食贡十分多样,有鲤鱼、鸡、鸭等不同造型,外观惟妙惟肖,堪称艺术品。据食贡制作技艺传承人钟兆福介绍,所有作为“食贡”的物品都有一个赞号。如“鸡”的赞号为“德禽”,源于《幼学故事琼林》中“鸡有五德,故称之曰德禽”的说法;“鲤鱼”的赞号为“金鳞”,源于“鲤鱼跳龙门”的说法;“桃子”的赞号为“仙果”,象征延年益寿;辣椒的赞号为“辛味”等。 据《赣县钟氏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赣县当地举行祭祖就使用了食贡。学者认为,食贡的产生是中原文化以面食祭祖之俗与当地融合的结果,加上旧时食粮紧缺等因素,用面食祭拜折射了先人勤俭节约的智慧与美德。

关键词三:感恩节为耕牛庆生传递传统美德

江西清明习俗中反映的传统美德还有感恩。受西方文化影响,感恩节颇受当代人、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欢迎。其实,有很多学者早就论证过,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很多节庆都蕴含了感恩的元素,这些节庆日远远早于西方的感恩节,比如清明节。

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杨柱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清明节内涵丰富,其中便有感恩之情,讲究慎终追远,既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也是对后人遵循传统美德的引导。

在江西,除了追念先祖亲人外,为耕牛过生日便是“感恩”元素最鲜明的体现。据吉水县庐陵文化研究学者曾建彬介绍,在古代吉安地区,重视农耕的社会环境中,为耕牛庆生是清明的重要习俗之一。

牛的生日有两种,一说在农历四月初八,一说在清明节。事实上,由于江西所处地区气候的原因,清明正是浸种催芽的时节,原为农事最为忙碌的时候。但根据习俗,就算再忙,这天也要为耕牛放假,并让其吃上精细的饲料,饱享一顿美味佳肴。 在曾建彬看来,这种习俗一方面源自以农业为根基的年代对耕牛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传递出江西旧俗中的“感恩”内涵。

关键词四:美食“清明果”源于寒食节传统

和耕牛一样,江西人自己在清明节也不忘一饱口福。这天虽然怀着对逝者的思念,但同样是个美食节。

《新建县志》中就记载着“俗沿春饼,城面以麦,乡面以米,薄者佳。”《玉山县志》写着“米粉杂艾萌作果,谓之清明节果。”南昌人在清明时节会吃芥菜团子;萍乡当地则制作“艾米果”,还有“三月三,地菜当灵丹”的谚语。

清明前后,江西各地大多都有用艾草或者野菜制作食品的习俗,被称作“尝青”。据民俗学者介绍,江西各地制作各种米果团子,都是源于寒食节不生火做饭的传统。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寒食节,其习俗已基本融入清明节之中。 在抚州南丰,旧时还会举办家族相聚吃喝的宴会,称为“清明会”。由此可见,清明节对当地人而言不异于一个美食节。

关键词五:蒸尝为清明祭祀专门留下的祭田

清明这天不论是祭拜先祖所用的香烛火纸,还是宴请族人所需的饭食,都需要不少开销,根据旧时习俗,父亲留给儿子的田产中,要分出一块作为祭田,每年获得的田租,正好为家族清明祭祖所用。

据余悦介绍,自清代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在江西省祭祀祖宗风气盛行的情况下,各姓、各房都留有祭田。

在寻乌,这种祭田名叫“蒸尝”。蒸尝原本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也指族人聚餐。据资料记载,民国时期,寻乌县蒸尝田有四万三千亩,收租谷约八万六千石(1石约60公斤)。 蒸尝大部分的来源都是田产分给儿子时,留下一部分作为死后祭祀扫墓的费用。也有的是后人为了祭祀宗族先人而凑钱购买的田产,收取的租谷为来年祭祀费用。有了“蒸尝”作保障,自然不用担心祭祀宴客时还得挨个凑份子了。

关键词六:二次葬修水奇俗“入土不为安

虽然有感恩、美食等多重内涵,祭祀终究是清明节的主题。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中,入土为安是一个十分重要乃至根深蒂固的概念,然而在九江市修水县部分地区,却流传着人死之后要葬两次的奇俗。

修水县东部的黄坳、黄港等地,人们遵从一个奇特的习俗。在亲人已经入土的两三年后,家属往往选在清明节这天,挖开坟茔,将骨骸装入一个陶罐当中,换 据了解,“二次葬”又称“迁葬”“拾骨移葬”,曾在江西地区广泛存在,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首次时没有条件,只好简单完成,或是首次下葬后,家人运势不佳,旧时人们受风水观念影响,因此再次择地下葬。

有学者指出,修水当地环境相对封闭,因此具有保存了这一古老习俗的客观条件,另外也可能受当地“怀远人”(客家人)习俗影响,二次葬是“怀远人”最普遍采用的葬俗。客家人常常迁徙,装入陶罐的骨骸能够随身携带,实际反映了对祖先的崇敬。

不论是看似有些骇人的“二次葬”,还是茶叶、食贡祭祖,或者制作清明米果,其实都寄托了对先人的怀念之情。一处再次下葬。

 

【猜你喜欢】

1、小小银球飞起来_700字

2、大灰_650字

3、给——战争中的伙伴们_800字

4、一步、一步、又一步_650字

5、长大_750字

6、去成都欢乐谷_750字

7、第一次坐飞机_750字

8、谢谢有你在_700字

9、小行为,大道德——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感_800字

10、一滴小水滴的价值_800字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