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 - 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天津清明节习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扫墓祭祖,缅怀亲人。
中华文化注重孝道,天津民风自古淳朴,天津人缅怀逝去的家族先辈亲人,非常重视祭祀的仪式,每年在三个“冥节”中,最首要、最马虎不得的当数清明节了(另两个“冥节”是指夏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一,送寒衣”日)。天津人俗称清明节为“鬼令”,在清明前后各10天祭祖,最好的日子是在清明节这一天去扫墓(天津人曾普遍称扫墓为“添坟”,后来又改称“上坟”),系天津地区传承下来的重要风俗。有钱人家大都有自己家族的墓地,而没钱的普通百姓,就把去世者埋在政府设定的大片义地里。新中国成立后,坚决提倡火葬,骨灰盒则集中在火葬场的灵盒存放处。近些年在天津的郊县,又开辟了多处集中埋葬骨灰盒、建有高矮不等石碑的大片陵园,那里风景秀丽,管理规范,也便于亲友祭奠。
清明祭祀过程大体是这样:生者来到先人坟前,先把墓碑前的空地清扫干净,仔细擦拭墓碑,然后毕恭毕敬地供上新鲜的水果、糕点,焚香燃蜡烛,烧纸钱,洒酒,祭奠者有的会痛哭流涕,特别是这里掩埋着家中刚去世不久的亲人,就会更加难过。有的则对着坟墓述说这一年来对亡人的思念和家中的大事小情、亲友变故等等,并拜托长辈逝者护佑全家安康,福祉绵长,财源广进。人们往往还要许下几桩心愿,祈求逝者显灵。那种絮絮叨叨,轻言细语,仿佛亲人没有辞世,此刻正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如果亡者生前吸烟,上坟者还会点燃一支香烟摆放在坟前。祭奠之后,磕头站起,再铲除墓上杂草,往坟的上面培添新土,象征为先人修房,以防夏天雨大屋漏(有的则是先锄杂草添新土,然后再祭拜。顺序不同,无关紧要)。在培土时,人们往往还要在坟茔四角压上用锡纸制作的假银锭子,祈求家庭常年有钱花,日子越过越富有。大多数还要燃放一挂鞭炮以示驱赶小鬼别来纠缠,让亡者灵魂安宁。
二、寒食禁火,纪念贤人。
“寒食不举火”。南朝人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立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不能动火,须吃冷饭,为的是纪念春秋时期功不言禄的晋国大夫介子推。至今山西的绵山、介休市仍在以山、以市、以节、以俗来隆重纪念这位可敬的历史名人。
但在天津城区,对清明寒食禁火的习俗已经基本不遵循了。清代天津著名诗人梅成栋在《清明日大风》一诗中写道:“百花寒未吐,孤(辜)负此清明。窗黑风降至,云黄雨不成。冬衣绵又著,春墓扫难行。薄酒陈家祭,聊伸窭子情。”
清代文人杨光仪也于光绪某年吟诗曰:“东风料峭互阴晴,春草池塘生未生?莺燕无声人意懒,围炉煮酒过清明。”从这些诗句里,看不出天津人在清明节期间禁炉火吃寒食之举。另外,在上文提到的三本清朝著作中,也没有寒食风俗的记载。
但在天津农村,有此风俗,请看流行于天津静海县的一首《时令歌》歌谣:“……正月元宵吃粘蛋,寒食禁火用冷饭,重阳切糕端阳粽,初伏应吃避暑面,佛爷出家腊八日,离尘扫舍八宝饭,中秋吃的饼如日,过年当吃团圆饭。”(选自《中国歌谣集成·天津卷》)这说明在天津某些区域仍在遵循清明吃寒食的习俗。这里的“冷饭”,主要指的并不是冷米饭,而是凉的馒头、窝头等面食,伴以酱制肉货、茶鸡蛋、咸鸭蛋(富裕家庭)或腐乳、咸菜等下饭,就可以把这一天对付下来了。
三、种树踏青,亲近自然。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天津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俗谚。天津地区会在清明前后开始广泛地植树造林。清明习俗的“折柳入土”,虽说一开始是晋文公为怀念介子推的悲痛举动,但发展衍变,到现代成为了植树造林、绿化大地的美好动员。
【猜你喜欢】